2013/11/8 18:44
中醫最愛的10大防病養生食物
導讀:中醫指出,日常一些事物,不但具有保健養生功效,還可以防病治病、延年益壽,在這里中醫為大家推薦10種防病養生食物,希望可以幫助大家通過正確飲食,遠離疾病,保持健康。
1、生姜:男子不可百日無姜
在中國,人們食用姜已有3000年的歷史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姜辛、溫,歸五臟,除風邪寒熱,祛痰下氣。生姜性辛溫,逐寒而發表;干姜溫中散寒,回陽通脈,溫肺化飲。>>>注意:吃生姜不能忽略的五大問題
中醫指出,姜是中國百姓烹調離不開的作料,還具有防病治病功效,民間養生有“早上三片姜,賽過喝參湯”、“家備小姜,小病不慌”、“冬吃蘿卜夏吃姜,不勞醫生開藥方”等多種說法。按中醫理論,姜是助陽之品,所以自古以來中醫素有“男子不可百日無姜”之語。
常含生姜片,增強食欲,延緩衰老
《東坡雜記》記載的杭州前塘老和尚長生不老的秘訣,就在于每日用連皮嫩姜切片,口含片刻后嚼碎,并用溫開水送服,堅持四十余年。這一方法被中醫廣泛應用于治療癌癥、腫瘤化療后產生習慣性嘔吐的患者,效果明顯。
治療方法:讓患者每日餐前半小時口含1片薄姜,利用鮮姜止嘔和溫中散寒的作用刺激消化道分泌,提高食欲,從而確保攝入足夠的營養,增強患者體質。此外,中醫臨床已經證實,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每天口服鮮生姜5克左右,連續3個月以后可以起到明顯的活化氣血、減少疼痛、增加關節靈活度的效果。
中老年男性如果由于長期胃寒嘔吐、腹痛、食欲不振導致身體虛弱,可以經常含服鮮姜片,刺激胃液分泌,促進消化。方法是每天切4~5薄片鮮生姜,早上起來飲1杯溫開水,然后將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,讓生姜的氣味在口腔內散發,擴散到腸胃內和鼻孔外。

2、柑橘:渾身是寶的“黃金果”
橘肉
柑橘類在中醫藥中用得最多的是橘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橘子。它的果肉鮮美多汁,是滋潤佳品,在以燥邪為主的秋天,適當吃些橘子可以生津止渴,非常適宜。橘肉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素,包括糖類(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)、維生素、蘋果酸、檸檬酸、蛋白質、脂肪、食物纖維以及多種礦物質等。國外營養學曾有研究報告顯示,每天吃3個橘子,就能滿足一個人一天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。
橘子是很好的中藥材。除橘肉外,它在中醫藥上至少還有五種可用之處:橘葉、橘皮、橘紅、橘核、橘絡,可謂渾身是寶的秋季養生“黃金果”。
橘葉
味辛、苦,性平,歸肝經,具有疏肝行氣,化痰散結,止痛消腫等功效。民間常有用橘葉搗汁加少量藥物配伍內服(或用橘葉搗碎外敷)的土驗方,常常用來治療婦女脅痛、乳癰(乳腺炎)、乳痛及瘕,對于消腫毒有一定的效果。
南方有種習俗,以橘葉為包裹,蒸制糯米糍粑,這樣蒸出的糍粑清香不膩,老人和小孩吃了也少有食滯、反酸的,想來與橘葉有行氣導滯的作用有關。

3、銀耳潤燥止便血
銀耳又稱白木耳、雪耳,古為宮廷食品,是我國一種著名的食用菌和藥用菌,有“菌中之冠”的美稱。
銀耳自古被列為飲食和養生的“上品”,早在我國漢代的《神農本草經》中就對銀耳的保健功效有過記載。《本草從新》認為銀耳“潤肺滋陰”。《本草問答》中也記載,銀耳“治口干肺痿,痰郁咳逆”。清代張仁安《本草詩解藥性注》更記載:“此物有麥冬之潤而無其寒,有玉竹之甘而無其膩,誠潤肺滋陰要品。”中醫認為銀耳性平,味甘淡,無毒,入肺、胃、腎、脾、大腸五經,能清肺中熱、養肺陰、濟腎燥,治肺熱咳嗽、久咳喉癢、咳痰帶血、肺熱胃炎,以及大便秘結、大便下血等。
現代營養學研究也充分證明了銀耳的營養價值,每100克干銀耳中含粗蛋白5克,粗脂肪0.6克,粗纖維2.6克,灰分3.1克,鈣380毫克,磷250毫克,鐵30.4毫克等。在蛋白質中含有17種氨基酸,絕大多數都是人體必需的。此外,還有多糖和多種維生素等,對人體健康也十分有益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