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9/14 16:35
近些年隨著農副產品種類的豐富,人們越來越依賴于精米細面。但這兩年,隨著纖維素的作用被重視,粗糧又成了健康食品的代名詞。那么究竟吃粗糧好在哪里?假如吃粗糧有好處,我們是不是應該大量食用呢?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學習相關的內容。
食用粗糧的好處
談到粗糧,我們需要知道粗糧的范圍涵蓋哪些食物。粗糧主要包括谷類中的小米、糙米、燕麥、玉米、高粱、大麥、黑米、紫米、蕎麥、麥麩等。粗糧含豐富B族維生素、膳食纖維、鉀、鈣、植物化學物質等。首先,粗糧含有豐富的不可溶性纖維素,它與可溶性纖維協同工作,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和甘油三酯,延遲飯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,降低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肥胖癥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但吃粗糧的好處還不止這些。全谷雜糧中不僅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和多種維生素,還含有更多的抗氧化物質。表皮紅色、紫色、黑色的雜糧是花青素的良好來源,而黃色的全谷雜糧含有類胡蘿卜素,大麥和燕麥中還含有豐富的β-葡聚糖。這些物質各有健康益處,如有利于預防癌癥、有利于預防冠心病、幫助控制餐后血糖和血膽固醇、延緩眼睛衰老等。
吃粗糧也要適可而止
雖說粗糧是好東西,但常言道物極必反,如果纖維素攝入過多,不僅影響消化,還會影響某些營養物質的吸收,甚至導致營養不良。所以不同人群應根據需要來攝入粗糧,即不同人群,不同數量。
按照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》的建議,在全天250g~400g克主食中,粗雜糧應占50g~100g。如果有高血脂和高血糖者,肥胖、便秘、應酬較多的人,可適量增加粗糧攝入。胃腸功能較差的老年人,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青少年,消化功能不健全的兒童,消瘦、營養不良、缺鈣、鐵等元素的人群應少吃粗糧,并且做到粗糧細作。老年人一般建議每天攝入50g粗糧。慢性胰腺炎、慢性胃腸炎病人要少吃粗糧。患有胃、腸潰瘍,急性胃腸炎、嚴重肝臟疾病的病人,食物要求細軟,應避免吃粗糧。
粗糧應“少量常吃”
那我們該怎么吃粗糧呢?其實吃粗糧應遵循“少量常吃”的原則,每天吃50g左右即可,日常飲食中可以米、面為主食,粗糧熬粥,粗細結合有助于消化和營養均衡。粗糧可以自然地融入到三餐,比如上班一族晚上睡覺前就把適量的紅豆、紫米、大米等放入電壓力鍋,利用其預約功能煮粥,早上起床時香濃美味的雜糧粥的溫度就正好合適,做起來很方便。還可以在平時煮飯的時候都混入適量粗糧,比如煮米飯時加點小米、煮白米粥時加點蕎麥,打豆漿加一把紫米……自然而然地,粗糧的量就能增加,粗細搭配更能吃出營養和健康。為了使雜糧的口感更好,建議在烹調前將其泡一泡。注意洗紫米時會發現淘米水變成紫紅色,這是因為紫米的種皮和糊粉層含有花青素,花青素溶于水,因此水才變色,脫色在有色米種中很常見,如黑米、紅豆、黑芝麻等在清洗時都會略微掉色,屬于正常現象。
呵護身體健康,除了得病后吃藥治療,靠的就是生活里的健康飲食。粗糧作為有獨特營養價值的食物,需要我們正確的認識,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。我們的各位朋友在生活里也要牢記這一準則,對自己的健康負責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