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/4/10 11:02
口腔潰瘍,又稱為口瘡,是發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淺性潰瘍,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、成圓形或卵圓形,潰瘍面為凹、周圍充血,可因刺激性食物引發疼痛,一般一至兩個星期可以自愈??谇粷冋T因可能是局部創傷、精神緊張、食物、藥物、激素水平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。系統性疾病、遺傳、免疫及微生物在口腔潰瘍的發生、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。
體征
1、輕型口瘡 好發于口腔粘膜角化差的部位,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,大小,數目不等,散在分布,邊緣整齊,周圍有紅暈,感疼痛,有自限性及復發史,愈后不留瘢痕。
2、皰疹樣口瘡 潰瘍小且數目可多達20個以上,分布較廣泛,無成簇及融合現象,患者有疼痛及伴有頭痛,低熱等全身癥狀,愈后不留瘢痕。
3、腺周口瘡 好發于唇內側及口角區粘膜,潰瘍多單個發生,且大而深,呈“彈坑”狀,邊緣隆起,底不平微硬,病程長,愈后可留下瘢痕。
4、白塞綜合征 若已出現口,眼及生殖器,皮膚損害時,則應結合其他系統損害分折進行診斷。
口腔潰瘍為非特異性炎癥,初期出現嚴重的血管及炎性反應,形成潰瘍后,其表面有纖維素性假膜覆蓋,下方有少量壞死組織,固有層有大量炎癥細胞浸潤,膠原纖維可水腫,玻璃樣變或斷裂消失,腺周口瘡的病變與以上基本變化相同,但范圍大而深,且唾液腺腺泡破壞,腺管擴張,上皮增生。
該病好發于20~45歲間的女性,男女之比約為2∶3,據有關資料統計,發病率不底于10%,多發生于口腔粘膜無角化或角化較差的區域,如唇內側,舌尖,舌緣,舌腹,頰,軟腭,前庭溝等處粘膜。
全身治療
1、免疫抑制劑
若能經檢查確定為自身免疫性疾病,采用免疫抑制劑則有明顯療效。常用藥物為潑尼松(強的松)。為防止感染擴散,應加用抗生素。對嚴重貝赫切特綜合征,給予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和四環素,對有胃潰瘍、糖尿病、活動期肺結核的患者應禁用或慎用。
2、免疫調節劑和增強劑
(1)左旋咪唑用于需增強細胞免疫作用者。
(2)丙種球蛋白適用于體液免疫功能減退者。不宜長期使用。
(3)轉移因子適用于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者。
(4)維生素類藥物可維持正常的代謝功能,促進病損愈合。在潰瘍發作時給予維生素C 0.1~0.2g,一日3次,復合維生素B每次1片,一日3次。
(5)女性激素女性發病與月經周期有關者可慎用雌激素,已烯雌酚。
(6)微量元素血清鋅含量降低者補鋅后病情有好轉,可用1%硫酸鋅糖漿或硫酸鋅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