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/1/17 17:47
生病了該吃點什么?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“清淡的飲食”這一選項,也因此,生病的病人小至感冒發燒,大至手術放化療,家屬提供的飲食往往是以粥與湯為代表的“清淡食物”。但粥與湯是不是真的適合病人?喝粥與喝湯就是“選擇清淡飲食”的代表?在對待病人的飲食方面,或許你存在著大大小小的誤區,而只有正確的營養支持,才能讓病人好得更快!
湯粥有時必要但不能作為病人主要能量來源
許多人在朋友、家人生病時,最喜歡以粥與湯來作為病人的主要營養來源,因為大多數中國人認為,生病時就應該多吃清淡的食物。對于如感冒、發燒等因高體溫造成體內代謝酶失活、進而導致食欲下降的人群來說,喝清淡的粥或清淡的湯品不容易反胃,能夠在保證病人能量攝入的基礎上,促進病人食欲,增加營養攝入;而對于外科手術、放化療等剛剛結束的人群來說,由于機體接受了強烈的外部刺激,身體各系統都發生巨大變化,需要經過一段短暫的時間恢復基本的元氣,因此此時以流食、半流食為主,以減少對機體的進一步刺激并同時保證患者最基本的營養需求。
也就是說,湯粥類食物在某些時候對于病人來說是必要的,但從整體營養價值來分析,湯粥不宜進行長期的患者營養支持。粥類主要以碳水化合物為主,間或搭配少量脂肪(如雞肉、魚肉、蝦肉)及蔬菜(如生菜、香菜等),碳水化合物占據主要地位,蛋白質與脂肪占比很少,維生素與礦物質含量更少;而病人飲用的湯類大多以魚湯、雞湯、乳鴿湯等為主,如果不吃肉只喝湯,湯里含有的蛋白質、維生素與礦物質等微乎其微,取而代之的是從皮肉溶入水中的大量脂肪,嚴格來說這一類湯品算不上“清淡飲食”,而過于油膩的湯不但營養不足,更不利于患者康復。